教育孩子必须从宏观出发,紧抓阅读、体育等4个方向(内有投票)
昨晚熊孩子(准二年级)阅读完了《小猪唏哩呼噜》,这本书上下两册,300页,版面字共计24万,这是我们在4天前进行的一项挑战计划,原本每天坚持50页左右的阅读量,这次算下来,每天有70多页了,孩子很有兴...
昨晚熊孩子(准二年级)阅读完了《小猪唏哩呼噜》,这本书上下两册,300页,版面字共计24万,这是我们在4天前进行的一项挑战计划,原本每天坚持50页左右的阅读量,这次算下来,每天有70多页了,孩子很有兴趣地读完了。
深夜我睡在床上,久久没能入睡,对于教育孩子,我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菜鸟,以前美其名曰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将这项工作全权给了妈妈,如今疫情正在改变着我,让我享受在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应该说我并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做得细,很少看教育孩子的文章,倒是今日头发时常推送些相关内容给我,工作之余,我选择精读了几篇,有时会打印了出来。于是我惊讶地发现,其实多数文章写的内容相近。家长和上学年龄的小朋友共同成长,无非就是那几件大事,比如如何监督并陪伴他学习,如何学会情绪控制,如何让孩子既学习的开心又玩得快乐,等等内容,我们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孩子成才,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阳光的心理。
我一直告诫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所有思考从宏观层面出发,当微观上出现不好时,要着急宏观,不要被微观的东西左右了自己的节奏。
2)紧紧把握4个大方向,即阅读,体育,中国特色标签(如背诗词、书法),以及在某一个领域的持续学习。
以我孩子为例,我告诉家里所有人,小学期间,无论学业有多么繁忙,必须将天天阅读坚持到底,甚至到中学,那就看他的造化了,我想那里也应该已经养成阅读的习惯了吧。
再如体育,他在打羽毛球上有点小天赋,乐此不疲,全家达成共识,坚持!
书法:未来中国的孩子,一定是属于国际性人才,身上的中国特色标签一定要明显,我相信中国文化将会成为世界符号,所以必须要坚守这个。我孩子因为不会画画,所以选择写字。
在某领域的坚持:我曾兴奋地跟一家高中家长说,未来我的孩子不学奥数,他投入不屑的眼光看着我说:先别说这话,等你到那个时候再说!为什么我不想让孩子学奥数呢?
不是奥数没作用,也不是孩子不喜欢,而是从大宏观和以往的经验来看,假期我们将花在奥数的时间持续地花在某一个细分领域的关注,而这细分领域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那么未来这项能力可能成就孩子的事业。
比如,我的孩子从小酷爱乐高,现在喜欢编点小程序,自学SCRATCH,所以我在想,倘若他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持续为这项爱好注入时间,我们为他规划好这条路的走法,比如,找大学老师引导,那是否可能意味着,孩子到初中或高中,就会在这方面超出一些同年龄的水平呢?而这种能力是否可能比奥数来得更好呢?
当然有人会问,奥数对孩子的逻辑思维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去学习计算机等这种编程式技能,所以应该学,但若在二者选择时,我宁愿放弃奥数。孩子的逻辑思维培养途径很多,比如我相信阅读也有促进作用。
因此,我在规划孩子的未来时,时常告诫自己:坚决不为眼前的升学加分,将眼光放得再远点,让孩子的兴趣一直坚持到底。
推荐阅读:显示器什么牌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