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在线欢迎您!

南昌在线
南昌在线 > 资讯 >物印初心:一套永久可以兑换的公债券

物印初心:一套永久可以兑换的公债券

2020-08-24 13:42:05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国债?公债券?公债是各级政府发行借债的统称。中央政府的发行债务称为中央债,又称国债;地方政府的发行债务称为地方债。我国地方政府无权以自身名义发行债务,故人们常将...

国债?

公债券?

公债是各级政府发行借债的统称。

中央政府的发行债务称为中央债,又称国债;地方政府的发行债务称为地方债。我国地方政府无权以自身名义发行债务,故人们常将公债与国债等同起来。

中央苏区发行的公债

中国共产党1921年建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1927年建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国

许多同学还能如数家珍的罗列出1921到1949这28年来发生的大事件。但是如果谈论到中华苏维埃政府,各位同学肯定又是有一点印象却又说不什么?各位同学不用着急,跟着文章慢慢走近那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了解发行苏维埃经济建设公债券背后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下简称中央苏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预演。新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面临考验,而经济问题是其他问题的基础,因而财政经济工作始终是中央苏区各项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尤其是革命根据地自始至终都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之中,财政经济工作在政权建设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为了解决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工作的严峻形势,中央苏区政府曾于1932年至1933年先后三次发行了公债。

三次公债的发行数量一次比一次多,且都超额完成了发行任务。其中两次革命战争公债利息为周年1分,偿还期限为半年,属于短期公债。经济建设公债则发行量大,偿还期限长,属于长期公债,因而利息为周年5厘。公债券的面值都比较小,如五角和一元等,当时革命根据地经济落后,群众手里持有的现金数量较少,发行小额面值的公债,才有利于广泛吸收群众手中的资金,从而更好地完成公债销售任务。

经济建设公债券简介

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叶永上同学家里收藏的一套中央苏区发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建设公债。这套经济建设公债券为纸制品,采用石印单面印刷,面额分别为贰圆两张、叁圆一张。

经济建设公债券均由上半部的主券和下半部的副券组成。主券上方从右向左横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建设公债券”,中间加盖或镂空印有面额字样,公债券的右边竖写两列文字“本公债周年利息五厘,于每年十月一日付息”,公债券的左边,竖写两列文字“本公债从一九三六年十月起分五年还本”。各公债券中间钤盖一枚醒目的红色大圆印章,印章的中心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图案,四周环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人民委员部”的文字,印章下端右侧是“主席毛泽东”,左侧是“国民经济人民委员林伯渠”、“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在

三人的名字之后各钤盖红色方形小印章。

↑贰圆公债券上半部的主券(票幅为154×123毫米)为白底黑色图案与文字,图案为群众踊跃参加合作社争相认购股票的场景

副券印有7枚尺寸相同的付息票,呈上下两组排列,上组为竖排4枚,下组为横排3枚。右下角第一枚为第一期兑付息票,其上方自右向左横书“经济建设公债第一期息票”,中间纪值,字间还套有竖写“凭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一日领取息银XX”,下面横书“财政人民委员”,钤盖邓子恢方形小印章,左上角第一枚为第七期兑付息票。7枚付息票的息银均相同,只是年限有区别,每年兑换一张,自下而上、自右而左按兑付年限排列,最后一张是1940年兑现。

经济建设公债券背后的故事

1933年,在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五“围剿”渐次展开的背景下,中央苏区批准“发行经济建设公债三百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适应苏区群众的特点,发行公债时一般都允许以谷子等农作物折价购买公债,这样极大便利了苏区农民购买公债,便于公债的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行之后,广大群众积极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迅速掀起了认购热潮。为了满足苏区群众的购买需求,中央苏区发布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允许工农群众除米谷以外,还可以把烟叶、纸、豆子、花生、莲子、药材等工农产品折成现款购买公债。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广大群众认识到发行公债的重要性,购买经济建设公债的热情空前高涨,甚至在各级会议上代表们及红军指战员“都纷纷写信给中央政府,要求再增发二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但中央政府考虑到根据地人民的负担能力和战争中的困难,没有批准。

叶永上同学爷爷的爷爷叶兰亭先生当时是中央苏区的一个工农干部,也是这套公债券的第一任主人。大家现在可能会觉得七块钱微不足道,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七块钱对叶兰亭可是一笔巨款,最开始他背着家里人去乡苏政府用现金购买了四元的公债券,晚上回到家时,和家人讲起这件事时,家里人无一人不支持他,这件小事一个晚饭的时间就在整个村子传开了,快睡觉时,有村民找到他,想委托叶兰亭帮他买一块钱的公债券,这个村民怕老婆不敢自己去,叶兰亭是工农干部,村民都相信他,叶兰亭听到这便答应了。叶兰亭的妻子知道可以用米谷折成现款购买公债券,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她装了60斤稻子放在门口,给了叶兰亭8角钱并嘱咐要这些稻子折成现款购买公债,就这样,叶兰亭趁着微弱的晨光挑着60斤稻子出门了,走了3里地才走到乡政府门口,一进大门就把稻子折成现金,出售公债的工作人员和他说,公债券就剩3块钱的了,叶兰亭手上的现金还差一点,他不甘心白跑一趟也不想让村民失望,他在乡政府门口蹲了一个多小时,看到熟人就借钱,这才凑到一张三元公债券。回去的时候,叶兰亭这才回过头来发现,一张公债券两家怎么分?想着想着就到家了,走到家时也没有想到解决的法子,不给村民公债券又不好看,给了的话又怕村民到时候昧下整张公债券。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拿一张昨天买的两元公债券给那位村民保管,村民了解事情的原委说道,我买公债券是因为我信任共产党信任我们苏区政府,让你帮我买是因为我信任你,我们一个村子长大,你又是干部,说罢便拒绝了保管公债券,全权交给叶兰亭保管。叶兰亭的故事只是中央苏区的一个小片段,故事里的人都会慢慢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难得的是这三张公债券承载着中央苏区的故事保持下来。

经济建设公债券的历史遗留问题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于退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随着中央红军的撤离,中央苏区沦陷,中央苏区政府发行的3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未能如期付息和收兑。国民党当局严禁沦陷区的民众保存中央苏区发行的钱币和债券,中央苏区民众各自依据自己对未来形势,对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未来走向的判断,对上述货币和票证作出了不同的处理。有的把它上交,以讨好或巴结国民党政府,交给了国民党政府;有的为安全起见,怕惹事生非,则自行销毁;更多的则是偷偷地藏匿于瓦橼、墙壁、烟囱及用埋入地下等方式,冒险予以保存,这些大都是革命的坚定支持者,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公债券的收兑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对过去中央苏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发行的纸币、债券、股票实行一律收兑并合理计息,这是对苏区和根据地人民顾全大局、为中国革命与民族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绝对认可,也是我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鱼水之情、患难相依的血肉联系的鲜明体现。为了照顾偏远山区公债券持有者一再延长收兑年限,直至延长至永久兑换,即“苏边区公债与折实公债已超过还本付息日期的利息,可算到提取日为止”。

一个承诺坚守了半个多世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共产党人可靠诚信的本质;体现了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这样的党,这样的政府怎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中央苏区发行公债的意义

中央苏区发行公债的意义

中央苏区政府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的做法,为我们如何利用社会资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苏区政府发行公债,是当时“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解决经济建设中的资金问题”的“唯一的和可能的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国家为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筹措军费前后陆续发行63次国债,共计发行30万亿元。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土地革命时期,苏区人民把省吃俭用的钱购买了大量的公债,对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并未忽视这些为革命作出过贡献的群众应得利益。一张公债券,看起来事小,却生动反映共产党人执政为公,立党为民的本质,完美诠释了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虽然现在已进入21世纪,但这一方法并没有过时。为筹集财政资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发行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总额1万亿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把人民群众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疫情防控建设和疫后经济恢复,实在是有益国家、服务社会和造福百姓之举。

推荐阅读:新文化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企业观点,与南昌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